张明教授《肾移植术后血栓性微血管病诊疗经验总结》| 2023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年会

肾移植术后血栓性微血管病诊疗经验总结

上海仁济张明

血栓性微血管病(TMA)是肾移植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以血小板减少、微血管溶血性贫血和急性肾损伤为主要特征,可导致移植肾失功甚至受者死亡。在本次大会中,张明教授向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8个TMA相关真实案例。

除了本身存在血栓性微血管病外,张明教授的案例中还存在一例本身无TMA基因,但因新冠感染导致患血栓性微血管病(案例六)。

上海仁济肾移植张明

案例六为43岁女性,肾移植术后2周出现了TCMR,治疗后好转。术后3周血肌酐逐渐升高(207→298),出现B19病毒感染,术后5周病理报告显示患者存在血栓性微血管病。同时,患者也进行了ddcfDNA(又称GcfDNA),检测数值显示为1.27%,超过正常值1%。

对此,张明教授团队采用的治疗手段为:使用依库珠单抗、大剂量使用IVIG、将他克莫司换成阿西巴普、米芙换成咪唑立宾,同时使用新冠药物Paxlovid。

经治疗后,血肌酐逐步下降,情况好转。

上海仁济肾移植张明

根据8例血栓性微血管病临床案例,张明教授总结道:

临床研究显示原发性IgA肾病可能是血栓性微血管病的一个风险因素。血型抗体、HLA抗体引发的体液免疫反应也会诱发血栓性微血管病。

基因检测显示补体调节基因缺陷是移植术后发生血栓性微血管病的重要风险因素,因此可以在术前进行基因检测,提前预知是否存在血栓性微血管病风险。

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诊断没有特定的单一标记物,需要通过对溶血指标、补体活性、血象、肾功能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cfDNA有诊断价值,肾穿病理是金标准。

血栓性微血管病有特效治疗药物。即使发病三周采用依库珠单抗治疗仍有效。

依库珠单抗在高致敏受者肾移植、跨血型肾移植等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关联文章:肾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转自:新耕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