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移植的排斥反应有哪几种?

器官移植手术,若选择组织相容性抗原接近的病人,并在强效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下,移植可以成功。肾脏移植已有存活35年以上的报道。尽管如此,排斥反应是始终存在的。因此,抗排斥治疗是终生的过程。

通常临床上将排斥反应分为4种类型:

(1)超急排斥反应 常发生于移植肾血循环恢复后即刻至24小时内,大部分在手术台上发生。当移植肾血液循环恢复后,一旦发生超排则可见移植肾变软且呈紫色,并有斑点状坏死,临床习惯称为“花斑肾”。若发生于术中开始见有尿液排出,则很快停止排尿。若发生于术后,常表现突然无尿、高热、移植肾区胀痛,不易控制的高血压;同时,还会出现寒战、神志不清及精神委靡,一般情况极差。目前,对此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惟一的处理是尽快确诊后,立即摘除移植肾脏,以免坏死肾脏留置体内,引起感染发热等,恢复透析治疗,等待再次移植。

(2)加速性排斥反应 常发生于肾移植术后3~5天。诱发因素同超急排斥反应,其表现为术后移植肾功能良好,大部分病人肾功能已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突然出现体温升高、血尿、少尿、血压升高,移植肾区肿胀、压痛、血肌酐、尿素氮急剧升高。一般规律是:上述症状出现越早、程度越重。B超、核素检查、磁共振、彩超、肾活检有助于诊断。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上要加强抗排斥措施,给予大剂量激素冲击,对激素治疗不敏感者,加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或ATG)。经积极治疗后,全身反应加重,移植肾区持续胀痛,肾功能无好转,彩色多普勒肾脏B超检查无血流通过者,应尽快切除移植肾。临床经验提示:本类型的排斥反应约有70%的病人可以逆转,逆转时间多在3周左右或更长。

(3)急性排斥反应 临床上最为常见。自应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普乐可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发生时间推迟,临床表现不典型,其发生、发展过程亦以较轻形式出现,但仍为影响成活的主要因素。急性排斥应常发生于术后6个月内。常见的诱发因素有细菌、病毒感染,免疫抑制剂量不足,特别是停用环孢素A或更换其他药物时。常见的临床症状为:移植肾区隐痛或胀痛以及出现下坠感,检查可发现移植肾体积明显增大,质地较硬,有压痛、血压升高、尿量减少、体重增加、发热、嗜睡、关节酸痛及疲乏无力等。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肌酐升高和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尿中可发现淋巴细胞、残核细胞、集合小管细胞增多。血常规可见淋巴细胞升高,红细胞压积下降,B超、核素检查及肾活检发现异常。一旦明确诊断,应及时用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85%的病人可逆转,如联合采用单克隆抗体(OKT3)等治疗,其逆转率会更高。

(4)慢性排斥反应 一般发生于肾移植术6~l2个月以后,是影响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诱发因素为停药或自行减少免疫抑制剂,以及急性排斥反应处理不及时或没有处理而转为慢性排斥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移植肾功能减退,血肌酐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不同程度蛋白尿、高血压及进行性贫血,最终彻底丧失移植肾的功能。目前,对此无肯定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旦确定诊断,可以采用中药活血化瘀方剂,或使用雷公藤多苷及霉酚酸酯等治疗,部分病人可减慢其发展过程,保护其残留肾功能。如肾功能减退到需血液透析水平时,应力争早日透析。部分病人如有条件,在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氮质血症期阶段,也可行带肾再次移植手术,同样可取得满意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