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移植术后可能有哪些内科并发症?

(1)感染 肾移植术后应用大剂量免疫抑制剂,尤其在术后第1个月内,机体免疫防御系统遭到破坏和抑制;特别在术后第3周是病人免疫力最低的时期。因而是各种致病微生物乘虚而入、引发感染的最危险的时期。感染是肾移植术后各种并发症主要死亡原因之首。细菌感染占第1位,真菌感染居次。各系统均可发生感染,尤以肺部感染最多、最严重。发生感染后多数病例为两种以上微生物的混合感染,给治疗带来一定困难。由于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故普通抗生素难以奏效,而大剂量广谱抗生素的长时间应用,不可避免地带来双重感染,使病情复杂化。除此之外,各种寄生虫病、结核等都可能发生。感染可以诱发排斥反应的发生。因此,感染是移植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应积极治疗。

(2)消化道出血 肾移植术后应用大剂量激素,可造成消化道黏膜损伤,导致消化道出血。手术打击、严重感染等并发症均可造成消化道黏膜的应激性溃疡。如果术前本身就存在消化道溃疡的病人,发生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就更大。虽然现在常规应用免疫抑制剂的剂量已降低,但在冲击治疗时仍需大剂量应用激素。消化道溃疡导致的出血仍需高度警惕。现在消化道溃疡的疗效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此种应激性溃疡往往是大面积胃或肠黏膜的表面糜烂性炎症和溃疡,累及范围可达全消化道,治疗也由于面积广而难以全面控制。所以,术前如有消化道溃疡病史,一定要向医师讲明,以便采取相应预防措施或手术延期。

(3)急性肾小管坏死(ATN) 肾移植术后ATN是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病率达30%左右。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取肾过程中肾脏短时的血液循环中断,血运恢复后产生大量氧自由基。这些物质对肾小管细胞的损伤导致ATN。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多尿或少尿甚至无尿,肾功能不恢复或恢复后又恶化。一般发生在术后3~7天。发生ATN时,肾脏局部无变硬、增大的体征。无发热,无关节酸痛,肾脏无胀感和压痛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蛋白尿、血肌酐、尿素氮升高。B超肾脏的大小、形态与结构均无异常。

此时治疗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及时血液透析,消除毒素和多余的水分。透析中视尿量情况决定脱水量,切忌透析中发生低血压,因低血压可使肾脏再次受到氧自由基的损伤,使肾功能难以恢复。即使恢复功能,远期存活的质量也会受影响。

2)医师及病人自己都应注意肾脏局部的体征变化,有无变硬、肿胀。因ATN恢复期常伴有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如忽视排斥的发生,也是ATN丧失肾脏的原因之一。

3)如果肾脏逐渐变小、变软,应考虑有无肾血管血栓形成。

4)治疗中发生了ATN应及时减少环孢素A的用量,随尿量的增加肾功能好转而逐步增加环孢素A的用量。总之,单纯的ATN是可以恢复而不影响远期存活的。

(4)急性骨髓抑制 肾移植术后服用的MPA类药物(赛可平、米芙和骁悉等)、抗病毒药物都可以造成一过性骨髓抑制。这是由于嘌呤类药物是抗代谢药物,对所有增生活跃的细胞都有抑制作用。这种抑制多发生在术后1~6个月,约有1/3的病人出现骨髓抑制为剂量依赖型的,只需减少药物用量便可自行恢复正常。急性骨髓抑制严重者表现为全血细胞下降,但绝大多数仅为外周血白细胞下降幅度较大,甚至可达1000以下,此时常合并病毒或革兰阴性杆菌的感染。对骨髓急性抑制治疗首先应停药,应用骨髓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贫血严重者应输血。此时应隔离病人,预防感染非常重要。